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好不好?员工必看
►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的做法好不好?很难讲
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好不好?答案是很难讲。在中国社会,没有一件事情是好讲的。
你说不好,人家就知道,第一,你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;第二,你没有很大的潜力;第三,你将来升迁很有限。你说好,那你小人一个,你是专门为非作歹的,将来要抓就抓你。
所以中国人为什么会老是这样,很有道理,就是保护自己。中国人有意见不太会表露出来,这就叫明哲保身。
因为要保护自己,所以不能明面拒绝上级的命令,又要保证事情圆满完成,才有了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的应对方法。
►不管领导怎么说,他看重的还是最终成果
中国人似乎天生就有这种灵活变通的技能。所以,我们常说那句“错误的决策比贪污还厉害”是不可能发生的。中国人决策再错,大家自然会给他修正得好好的,根本没有关系。
你看我们茶余酒后,我们谈的事情从来听不到类似“幸亏按照我们领导指示去做,才有这么好的效果”这样的话。中国人一喝酒就说,“这件事情如果按照领导的指示去做,一定很糟糕我跟你讲,幸亏我这样调整来调整去,调整到不错”。这就叫对策。
对策是针对决策想办法让它合理落实,这就是好对策。
►什么情况下才可以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?凭良心判断
曾仕强教授在《易经的奥秘》中指出,仰观天象是人类独有的,中国人也很会仰,但是仰到后来不够高,只是仰长官的脸色,就是眼光不够高。
我们必须学会仰观天象,如果长官的脸色跟老天的气象是一致的,那你就可以照着去做,因为他合乎天理;如果长官的脸色跟老天的气象不配合,你就要摸摸良心,想想要不要听他的,这样才对。
也就是说,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不是什么时候都行得通的,必须区别对待。
上面的政策如果是对的,你下面就不可以有对策。好的政策你不可以有对策,你只能够尽力去早日让它实现。
上面的政策如果是不对的,你不能去劝他,你也不能叫他改,你只能找对策。这样就对了。如果政策有问题,你跟上司去讲就叫顶撞,他非常不高兴,他心想你没有试就说不行,就这样!
►“上有政策、下有对策”的执行原则:立公心
中国人是动机论,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最后大家都能谅解,你出发点不好的你就惨了。西方人是结果论,你做的好就是好,不管你怎么想,做的好就是好,做的不好就是不好,他一翻脸瞪眼。中国人比较不容易这样,所以中国人经常把动机跟结果会混在一起。
你看很多主管你问他,你这个部属怎么样?很好,很认真,但是事情没有一样做的好的。他会把这个转过来,就说他是很认真是很努力,但是很奇怪,效果就是不好,可见他方法不对。我们会做整体的分析,我们不是一个结果论,也不完全是动机论,我们可以两个东西都接触,这样各位才听得懂,我们不以胜败论英雄,但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冦,原因就在这里。
所以,对策如果拿来营私舞弊,拿来图自己的利益那就是错误的。只要你不是为私,就算你做错别人也比较容易谅解你。
►上下级关系:合理的阳奉阴违
管理就是要配合,要把关系搞好。中国人很爱面子,领导更是看重。处理好人情世故和人际关系,实际上也就解决了管理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。
曾仕强教授把类似的行为称作合理地阳奉阴违。他这样解释,上级的面子十分重要,过分阳奉阴违,或为求私利而阳奉阴违,当然罪不可赦。但是太小幅度的阳奉阴违,弯转得不够快,同样要负起“不用心”的罪名。“过犹不及,都不合乎中庸之道。合理地阳奉阴违,才合乎合理主义的要求。”
在执行任务时,记住上司所要求的是最终成果。这时,你得懂得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,嘴巴上“依法办理”,实际上“因时制宜”。曾教授认为,如果上级的决策有重大偏差,下属在执行的时候,应该用心加以调整,使其产生“歪打正着”的效果,上司才会欣慰嘉勉。